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状况以及发展的方向简析
2008年度《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指出,在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贸易摩擦形势。这份报告指出,随着我国外贸快速发展,一些国家政府和行业组织频繁对我国出口产品和企业设置各种贸易和投资壁垒,保护其国内产业和市场。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滥用知识产权保护等各类贸易壁垒措施对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产生的影响加深。
根据商务部统计,去年(07年)共有20个国家(地区)对我国发起81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保调查,涉案金额达36亿美元,同比增长95.1%。其中,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国去年对我出口产品共发起17起337调查。
为帮助我国企业、行业中介组织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从2003年起,商务部每年发布《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共介绍了我国18个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投资环境,包括我国与有关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投资概况;有关贸易伙伴的贸易投资管理体制,以及其在去年的发展;有关贸易伙伴的贸易和投资壁垒情况及我国政府开展的交涉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出口贸易情况变化明显,自1994年中国实行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以来,中国的贸易差额开始了持续的正盈余。从下图可以看到,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对外贸易额大幅度增加,中国在国际舞台中的地位日益提升。
与此同时,中国外贸依存度也出现了巨大的变化。1985~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年均增长比国民经济增长快9个百分点,外贸依存度从1985年的21.4%提高到2005年的80.2%。特别是在加入WTO后,外贸依存度与出口依存度出现了直线上升势头。中国出口拉动战略型战略由此可见。在出口拉动下,通常会低估本币,反应在汇率上就会表现为汇率持续的上升。
中国出口和进口贸易结构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
对外贸易中,分商品类别来看,中国外贸总额中“机械及运输设备”(MTE)占比最大,在2006年的出口中占47%,进口中占45%。
出口中第二大类是杂项制品(包括服装服饰、鞋类及小商品等),占2006年中国出口总额的24.6%。杂项制品在进口中占比明显下降,只有9%。
出口较多的第三类商品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占出口的比例为18%,在进口中的比例也明显下降为11%。
此外,非食用原料、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化学品及有关产品三大类在进口中所占的份额均显著高于其在出口中所占份额。
加工贸易成为中国顺差的主要来源
随着世界范围内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深入以及全球制造业的重新布局,中国加工贸易实现持续快速发展。自1996年以来,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出口总值比例维持在55%左右。2006年,加工贸易占中国出口和进口中比例分别为52.7%和40.6%,这显示中国有40%的进口进入了出口导向型产业,这些进口经过加工后再出口。此外,另外一组数据也显示,2001年后,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全国出口额的比重均在50%以上,2006年这一数据为58%。加工贸易和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均占去了中国出口的半壁江山。近几年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应是加工贸易的主力。
对比1995年以来中国的贸易盈余构成,加工贸易盈余长期以来都是中国贸易盈余的主要来源,而在2001年之后,加工贸易盈余快速大幅增加,成为中国顺差的主要来源。值得注意的是,一般贸易盈余在1997年—2004年出于下降趋势,2005、2006年也出现快速增加现象。目前来看,修正顺差过大的主要手段应是提升汇率和扩大内需(消费与投资)。在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下,中国正在积极探寻经济平衡发展(对内和对外的双向平衡)的发展道路。
根据研究数据,一般贸易出口和加工贸易出口均对实际有效汇率变化敏感。在假定其他因素(如外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实际有效汇率上升10%之后,出口总额将最终累计下降12.9%,其中一般贸易出口和加工贸易出口分别累计下降16.4%和9.2%。而如果外部需求增长1%,则一般贸易出口和加工贸易出口均将累计上升5.8%。
由此可见外部需求是影响中国出口增长非常重要的因素。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出口中以美国、欧盟、中国香港、日本、东盟等为代表的前十大贸易伙伴国家/地区占了中国对外贸易总量的77.6%。
近年来,美国、欧盟、中国香港在中国对外出口中的份额有所增加,而出口到日本的份额下降。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发展态势对于中国的外贸出口影响大。
目前国内制造业产品的出口大多表现出对汇率较高的依赖程度,受汇率变动影响较大。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内制造业产品大多集中在中低端,主要采取价格为竞争手段,人民币升值无疑对中国出口的持续增长带来挑战。在这种压力下,预计国内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步伐将加快。
今年中国对外贸易仍具备稳定增长的基本条件,但影响发展的一些因素还不能忽视。主要表现在:
(一)世界经济较快增长的基础不稳。
一是国际油价居高不下加大了经济运行风险。二是美国新一轮经济复苏缺乏强力支撑。尽管主要宏观经济指标显示美国经济已经复苏,但像20世纪90年代信息产业那样的强力支撑点尚未出现。三是欧美迫于通胀压力开始考虑采取紧缩政策。在上半年物价水平逐月攀升的压力下,美联储已启动新一轮加息周期。欧元区物价水平也在上涨。四是主要经济体财政失衡。美国的美元的财政赤字创历史新高,欧元区半数成员国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超过了欧盟统一标准。此外,地区局势紧张和恐怖主义活动不断,也将对世界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二)贸易摩擦问题将更为突出。目前,中国已进入贸易摩擦多发期,贸易摩擦数量居高不下,摩擦的形式日趋多样化。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首次遭遇反补贴调查,而且保障措施涉案金额成倍增长。美国关于进口产品侵权的337起调查有7起涉及中国出口产品,涉案产品品种和金额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花样翻新,劳工标准问题已成为导致摩擦的原因之一。从目前的趋势看,2008年国际贸易保护有可能更为严重,针对中国出口商品的限制措施将继续增加。全球纺织品贸易一体化后,中国纺织品出口遇到的摩擦可能进一步增加。
(三)出口退税机制改革的落实中出现了了一些新的问题。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对我国出口的快速增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地方分担超基数出口退税部分的压力将会在2008年集中显现出来。由于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地方政府负担超基数部分出口退税的财政能力差异较大,尤其是一些中西部地区的财力相对不足,使得及时足额退税存在一定困难。同时,新的出口退税机制将带来出口增长越快地方政府负担越重的问题,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不鼓励异地收购出口产品、对流通类出口企业的设立进行限制的现象,这不利于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和资源的市场化配置,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
此外,能源、原材料价格持续大幅上涨,煤电油运供应继续紧张,以及2007年基数较高等因素,也使得2008年外贸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难度加大。初步预计,2008年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速将低于2007年。
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贸易摩擦将呈现如下特点:
第一,发生在我国传统优势行业的贸易摩擦比例将呈下降趋势。
虽然彩电、服装、鞋帽等行业的贸易摩擦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将在我国与发达国家间的贸易摩擦中占据主导地位,但从长期看所占比例将呈现下降趋势。
第二,新兴优势行业,如钢铁、汽车、通信设备、化工产品将会成为我国与发达国家贸易摩擦中的新热点。发达国家对涉及这些行业的贸易争端更容易采取贸易保护的手段,以维护其在世界经济中的优势地位。例如,2007年1-11月份,已经有11个国家对我国出口的多类钢铁产品发起贸易保护调查,涉案11亿美元,占当年我国遭遇国外贸易保护调查的15%,预计明年钢铁仍将是贸易摩擦焦点。
第三,我国所遭受的“反补贴”等新的贸易摩擦形式将会继续增加。截至2007年9月底,我国共遭遇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10起、反倾销反补贴再调查4起,影响波及12万就业人口和约10亿美元出口。而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国2004和2006年遭遇反补贴案都高居首位。预计反补贴案仍将为未来两年的焦点。
第四,涉及我国的贸易争端发生在第三国的可能性将会加大。一方面,在传统优势领域,我国可能面对其它一些以制造业为主的新兴发展中国家的挑战,从而引起贸易摩擦;另一方面,在我国的新兴优势领域,我国会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上与发达国家开展竞争。
第五,我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将可能加剧。捷克、土耳其、乌克兰等一些东欧国家和墨西哥、巴西等拉美国家和我国同属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同样以制造业为主,因此与我国在经济结构上缺少互补性,其国内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容易受到我国产品的冲击。
第六,在我国相对劣势的产业,我国相关企业也将更多地采用国际贸易规则保护自己利益。在国际分工中,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相对劣势的产业。随着我国企业对国际惯例的逐渐熟悉和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特别是相对劣势行业的企业将会更多地采用国际贸易规则来保护自身的发展。
为更好地应对日益严峻的贸易摩擦形势,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特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进一步加快制度的调整和创新。应尽快完善符合WTO规则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与贸易伙伴的协调,尤其是与发展中国家,争取用磋商的方法解决贸易争端和摩擦;可针对主要贸易伙伴新近出台的法律和法规,尽快完善和健全我国的法律防范体系。
第二,我国应加快外向型经济模式向内需和外需并重的经济模式的转变。同时应努力转变出口增长方式,尽可能提升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开辟更广泛的国际市场。从长远发展来看,应将扩大内需作为确保我国经济可持续较快稳定增长的基本战略,既有利于缓解贸易摩擦的巨大压力,又有利于避免可能出现的产业空洞化问题。
第三,要建立和完善政府、企业和中介组织三者分工合作的贸易摩擦应对机制。建立多边救济、区域和双边救济、国内救济等多层次的贸易救济机制,增强适应和应变能力;建立外国贸易政策体系变动预警机制和产业预警机制。建立贸易和投资申诉中心,维护我国企业合法权益。
第四,要大量培养应对贸易摩擦的专业人才。相关行业要重视国际规则和标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发挥企业应对贸易摩擦的主体作用。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采取国际化经营战略"走出去",绕开对我国设置的贸易壁垒。从贸易争端的解决机制来看,我们要养成尊重、遵守多边规则与机制的习惯,学会在WTO法律框架下解决贸易争端。
第五,充分利用国际贸易规则,保护本国幼稚产业的发展。各国在国际分工中都有比较优势部门和比较劣势部门,对比较劣势部门都会采取一定的贸易保护措施。有关部门宜在对我国比较劣势部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参考国际贸易惯例,灵活采取多种措施保护文化、服务等幼稚产业;同时通过技术援助、财政优惠等手段,增强这类产业国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注重循环经济的问题。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着力解决对外贸易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提高对外贸易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协调增长,需要从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出发,加强外贸促进体系建设。要完善出口退税等财税政策,加大政策性金融扶持力度;要建立和完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解决企业信息不畅问题;要培育我们自己的跨国公司,提高企业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和开展跨国经营的能力;要有针对性地支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外贸经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2008年世界经济平稳增长的基本态势不会改变,但一些潜在的风险也不容忽视;中国经济仍将处于较快增长平台,但一些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总体来看,2008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国内外环境相对平稳,但与2008年相比可能有所偏紧。初步预计,2008年中国对外贸易规模有望超过16000亿美元,增长15%左右,增幅将比2007年有所放缓。